4-12-34-3同济二附中2019德研成果转化应用案例
发布日期:2020-01-06 17:17:52   来源: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德尚”系列项目(节选)

《家班共育理念下提升学生幸福指数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课题组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1. 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追求

幸福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的、永恒的价值和目标。“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促进人类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的追求。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幸福体验的关注和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人们获得了价值感,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感知。

2. 是学生成长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本质的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青少年学生当前的幸福感,将影响到他们成年后创造幸福、感知幸福、传播幸福的能力。虽然,他们目前还未直接面对社会的压力,但是成长本身、学业和生活的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问题理应得到广泛关注。

3. 是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讨论一直深受关注,通过对871名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业任务加重,学生的幸福感呈反比增长趋势,教师和家长的幸福感同步有所变化。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除了学业问题之外,还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实现等,其中亲子关系占比最高。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幸福人生的源泉,学校有必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因此,关注学生的幸福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通过家班共育的模式,转变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提升学生幸福指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命题。

    (二)项目研究的意义

中学阶段学生步入青春期,这是人生求知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身心的发展引起的焦虑和求学的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受。幸福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青少年学生幸福感降低,可能会伴随抑郁、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引发学习成绩不良、退学等问题行为。所以,家班共育理念下,选取初中生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完善相关的对策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还具有十分现实的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幸福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幸福指数、幸福的话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国外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成果仍然不多,还未形成系统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能够以家班共育形成合力为保障,为提升学生幸福指数为目的,在策略应对和路径探究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和模式。

中学生的幸福感提升,需要学校和家庭依据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进行,对中学生幸福感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影响中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并能够针对性提出应对措施,也可以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2.实践意义

本项目将采用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等实践调研方式。在整个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将选取多个区、多层次的中学生群体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专业的幸福指数问卷进行详尽的一手数据的收集,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调查当前学生幸福指数情况,了解影响学生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并将有针对性地整合家长资源,开展提升幸福指数的策略研究、个案研究和班本课程开发等。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二、项目研究的基本构思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家班共育

家班共育是在合作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个教育系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以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因素为策略,以确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实现学生身心优化发展,家庭教育优化,家庭和谐发展,班集体科学发展的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双向教育活动。

2. 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它还包含民众所拥有的外部生存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

3. 学生幸福指数

衡量学生达到幸福和充实的生活所需的心理(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职业和教育期待、成就动机、考试和学习焦虑)、认知(包括学生具体学科技能和能力水平、科学自我信念)、社群(包括学校归属感、社会学习经历、与教师的关系、与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和身体质素(包括体育活动和饮食习惯)的一种指数。

 

        中学生生涯家庭教育现状与指导对策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节选)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人的生涯发展贯穿一生,生涯教育和指导是帮助我们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有效教育。但在目前,由于多方原因中学生涯教育还很不足,家庭生涯教育更是非常缺乏,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初中生本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以改变当前的局面。2017年学校申报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生生涯家庭教育现状与指导对策的实践研究》,根据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结果,针对问题在我校开展学生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就课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就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家庭是是人类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社会影响因素的不同,家长受教育程的不同等因素多的影响,家庭教育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而无科学教育之法,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相当普遍,家庭教育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轻心理,重外显轻内省,重近期结果的追求缺少长期发展的规划等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随着新中高考改革推进,学生发展过程中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社会、学校、家长对中学生进行生涯辅导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通过现状分析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生涯指导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家长对生涯规划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但是生涯教育还存在方法和能力还不够,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在新中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就中学生生涯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刻不容缓。

六、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充实了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融合了校内校外资源、家长学校资源地理、活动类课程资源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或在项目参与中体验,充分挖掘家长和社区的资源,充分开发资源在动手体验、情感教育、探究学习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在家长生涯教育课程开发方面,我们初步形成了从课程论证、开发、实施、评价到课程修订的一套流程,丰富了学校生涯教育的课程类型,完善了生涯教育课程开发的模式,给以后的生涯教育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了生涯教育课程资源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及学校教师不是教育引导的主体,也不可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主力。但我们可以依赖家长资源,挖掘社会资源,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家长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为学生的生涯教育出力。

班级的家长群体来自不同的区域,来自不同的职业,有着不一样的经历,获得了不一样的成长感悟。他们本人及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脚色都是丰富的生涯教育的资源。激活家长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个体或团体,主题讲座或体验活动等不同的形式,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学校、班级一起携手做好孩子的生涯教育。

(三)创新了生涯教育组织形式

1. 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生涯教育的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初期,是生命体继出生后的第二个发育高峰,生理的快速发展,引发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觉醒,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开始追求自主与独立。另外,随着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变难,孩子学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通常会因为学习上的小挫折对自身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出现否定自己、消极学习的情况。

课题组针对学生特点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情况,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家长根据孩子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办法,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内心需求,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1.  通过主题教育,唤醒学生自主生涯的意识

升入中学,学生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不但有了自我教育的需要,也具备了一定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唤醒学生自主生涯意识也就成为可能。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内驱力,有目标感、有行动力、主动探索。课题组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自己,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长处和不足,确定明确的目标。

与此同时,课题组还通过家校携手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亲子活动引导孩子承担起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并明确自身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帮助他们明确日后的社会生活中相关的角色。同时,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和家庭生涯教育的能力,引导家长关注孩子人际交往的需求和重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与沟通,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

3. 通过家长导师,落实家班生涯导航的实效

“家长导师制”是一种通过班主任与家委会紧密联系,聘请家长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团队导师提供信息资源,班主任老师根据导师建议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理解交流和模拟面试等体验活动,最后由导师、班主任和学生团队代表综合反馈评价的多元化合作发展模式。具体实施分为项目宣传推广、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处理、导师团建立、职业展示介绍、模拟面试招聘、反馈评价等内容。

1)“家长导师制”有效促进家校沟通和合作,提升家庭教育参与性

“家长导师制”的开展,让家长从家庭教育的被指导者转变为孩子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研究者,家长不再是被动了解孩子信息和参与学校活动,而是掌握了参与和设计活动的主动权,对孩子表现的评价权。同时作为导师的权威性和自豪性又激发家长和子女与班主任有效开展家校合作育人,通过家长委员会和微信群的联系,积极反馈交流学生问题、提出建议,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了学生持续性发展。

2)“家长导师制”丰富优化学校的课程和活动,提升学校教育科学性

“家长导师制”的开展,为学校开展兴趣培养和职业教育提供了大量信息和专业知识。在学校坚持构建适合的教育背景下,进一步从低年级就开展了茶艺、无人机、戏曲表演等兴趣课培养学生爱好和进行职业体验。而家长导师和班主任合作下开展的模拟面试活动,从招聘信息发布、学生投递简历、到面试招聘等环节,更优化了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势,也让学生的发展适合社会对人才核心素养的需求。

3)“家长导师制”关注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激发学生成长源动力

教育的核心最终应是孩子的成长,只有关注孩子自身成长需要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引导孩子在专业知识上提升实力和增强职业向往才能根本上激发学生成长。本次实践案例中在家长导师制模式下采用丰富的活动体验,牢牢抓住学生兴趣,以学生之兴趣培养学生之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实际问题与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比如应聘外卖送餐员时学生在解决所送食物不符合客户要求这一考核问题时,有同学积极联系商家更换、有同学诚恳道歉、还有同学采用赠送优惠券。各种专业素养的展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引得师生和家长阵阵赞叹,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兼具趣味性与思考性,让同学对不同的职业和自身优势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形成了生涯教育系列文本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生涯教育有抓手显实效,有形式有内容,课题组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文本。如:问卷类:《同济二附中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家长调查问卷》、《同济二附中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方案类:《同济二附中学生生涯教育指导手册》、《同济二附中学生生涯教育实施方案》、《同济二附中生涯体验活动》;其他文本:《同济二附中生涯辅导课程》、《同济二附中生涯教育家庭指导课程》、《同济二附中家长讲师团资源库》、《同济二附中生涯教育典型案例集》等。通过一系列文本的形成,能够让家校携手生涯教育活动过程有条不紊的展开,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对活动开展的目的与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生涯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五)丰富了教育成果呈现方式

通过活动教师座谈会、师生座谈会、教师报告会、学生汇报活动等活动总结反馈环节,衡量生涯教育预设育人目标的达成度,获取学生成长的体验与收获,反思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完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 从学生的研学旅行报告、论文、日记等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认知领域快速拓展、快乐的感受自然魅力、认真的思索中国国情、坦率真诚的自我反思、激情满怀的缅怀革命先辈、激情洋溢的生活热情和抑制不住的未来憧憬。

2. 从学生座谈会上的发言,我们感受到学生的成长和集体的进步,如自然流畅的表达能力、真诚的沟通能力、从外界事物中学习的能力,感受不断提升的自信心、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和增强的班级凝聚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