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34-5同济二附中2019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发布日期:2020-01-06 17:22:29   来源: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同济二附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2019学年版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和立足社会的生命线。不断进行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对于更新教学观念、开展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力、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等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抓实各级计划,追求工作条理性

教学计划统率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指导和规范教学行为的标准,也是教师发展中心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每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划,科学制订好教师发展中心、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计划和各学科教学计划是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抓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计划。开学初,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学校工作要点,制定学期教学工作目标与计划,为抓实教学过程管理,细化教学工作安排,教师发展中心依据时间顺序和统筹安排编制教学工作学期行事历,确保各项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

二抓教研组教研计划,新学期开学前一周教研活动时间,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研组长会,统一对教学研究活动的认识,商定全学期教研活动的安排。各教研组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教研活动计划,已指导全学期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

三抓各学科教学计划。各任课教师要在做好学科教学整体规划的同时,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取舍,确定重点和难点,以增强计划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有计划可依,有计划必依,符合课改的要求,突出学科的特点保障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落实。

教师发展中心适时修订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教学要求的教师业务考核细则、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考核细则等,对教学教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

    .加强教学预警,构建教学反馈体系

学校筹备成立以校长室、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的 “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和以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定期进行年级或班级学科教学质量的抽查,分析评议教学成效。通过校内专项视导,以听课、师生座谈、召开分析会、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籍此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拟订改进措施,向不同管理层与教师本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平时保证教学反馈渠道的畅通,通过校长信箱、校园网站留言、问卷调查、家长委员会、教师教学工作分析会等渠道,听取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映,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关注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指导扶持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及时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尽快缩小差距

对在教学检测中教学质量有明显差距、教学环节有明显失误的教师,由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和与其面谈和随堂听课,了解教学过程情况,商讨对策,并由教研组长跟踪督查。对质量检测中连续出现质量滑坡的学科老师,由分管校长和教务主任牵头,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成员全体参与,对其学科教学进行质量会诊,全面剖析,分析原因,限期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负责对其进行教学全过程的随机检查和监督。每一节课的教案必须由教研组长审阅后再进入课堂,对其教学资料、学生作业也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上课和作业批改情况评出等级并及时与其沟通反馈,使其教学工作的外在环节显性运行。

    精细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要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比创新更为重要。常规教学工作要夯实环节做到”和“”。“五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即:堂堂结、日日结、周周结、月月结”即:教学工作的程序化、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通过对各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过程化管理,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检查和研究,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

 1.落实集体备课,实现优势互补

集体备课是教学智慧碰撞的摇篮,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备课组活动确保定时点,点面结合突出核心内容,渗透对新课程的理解,通过集体备课统一全年级教学进度,针对学科不同的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等)制订具体而有侧重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要求做到:备课主题(备课组长确定)→个人钻研(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各抒已见)→形成个案(第二次个人备课)→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反馈与反思(教学叙事)。集体备课注重群策群力,弘扬集体智慧既要体现理论探讨,更要实现实践操作,同时还必须强调反馈评价。通过做到四要,即学情分析要透,钻研教材要深,教学环节要清,作业练习要精使备课过程成为一个严密的授课质量的控制系统力争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坚实台阶。

2.完善听课互评,促进学习交流

学校广泛开展常态课、评优课、研究课的观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评课不少于10节评常态课主要就某一问题,某一角度来评,是基于问题的诊断和解决。公开课是常态课的积淀和延伸,是对常态课的不断反思,也是常态课需要追求的目标,代表的是集体智慧。其中评优课常带有鉴定的色彩,但它的宗旨一方面在于促进教师发展,另一方面在于推广优秀经验。而研究课则是一种特殊的公开课,它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理论、有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活动形式,旨在研究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和症结,谋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任何课都不可避免有缺陷,常态课更是如此,但常态课可通过公开课的引导来不断改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源头活,流水清,教师常学常新,观课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竞技、交流的平台,教师的听课行为也逐渐从听课是职业生存驱动的从课堂教学情景中获取信息资料的一种模仿活动”、“是行政任务驱动的从课堂教学情景中获取信息资料的一种常规教研活动”的低境界,提升至“是专业成长驱动的从课堂教学情景中获取信息资料的一种心智活动”的高境界,从而促进了教师不断钻研、探索的扎实教风和专业化成长,有效提高了常规教学效果,也助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3.优化作业设计,减负增效双赢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否定教学过程中作业这一环节所起的作用。传统的作业观是考试考什么,作业练什么,甚至是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业,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业,为了得高分而写作业。单调的作业形式,枯燥的作业内容,超大的作业容量,不注重人文关怀,缺乏针对性,忽视实效性,使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吞噬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的作业设计,主要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作业,把作业的自主时间还给学生,把作业的选择性还给学生,把作业的趣味性还给学生,把作业的多样化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作业中的做事、思考、合作来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做实提优补差,扬其长补其短

对学习有潜能和余力并且成绩稳定及拔尖的学生,通过提优辅导满足好生的上进需求,拓宽知识面,开阔思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建立学困生的预防和帮教机制,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帮助和学业跟踪。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业要求,在分类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学业天天清、周周清。年级组与教研组联手确立辅导对象、辅导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时间安排等,并有计划地进行质量测评,及时通报,及时调整改进。

5.重视考试分析,加强教学诊断

期中与期末测试,由各学科教研组不同备课组交叉命卷、阅卷,并及时进行试卷质量分析。质量分析除了卷面上的得失分统计,还需加强以下四个角度的分析:试卷内容、命题情况评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等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试卷检查目的与得分情况、全对、典型错例、创造性答题情况分析);错误类型与原因分析(教法、学法、评价方法、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分析);今后改进措施、建议(反思、归因、重建)。

    .学段教学系统化,年级管理重点化

强化对平时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监控,重视各年级、各学科的均衡、协调、持续发展,做好各年级间的衔接工作,使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教学有系统性、整体性。每位学科教师要有大循环意识,熟悉本学科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内容,熟悉本学科中、高考命题的方向,做到教学心中有纲。年级组要切实加强各学科的教学管理,提高各学科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科间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起点年级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养成教育理想教育。要强化学段教学衔接工作,努力缩小个体差异;通过系列讲座,树立典型、经验介绍、优秀作业展示等活动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创新学习评价制度引导学习过程,通过家校互动的密切联系等措施进行,循序渐进,取得实效。

中间年级重在整体推进、强化个别辅导。这在学段上极易两极分化的年级,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工作目标。整体推进上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个体提升上要进行处方式的教学辅导,因人而异,尽量缩小分化面。

毕业年级重在全面系统、步步为营。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抓紧提优与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同时,还要抓学科间的平衡。一要把握中、高考的脉搏,多方面收集中考信息,了解中、高考改革之发展趋势。二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学情,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状况了如指掌,扬长补短。三要在教学方法上务必重在实效,强化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系统而扎实,努力做到段段清。

   五.致力学科建设,注重内涵发展

1.举办“同济杯打造课堂文化

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法改变和学习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以每一届“同济杯”为抓手,提炼各轮课堂教学攻坚的经验,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各教研组积极开展“三优化一提高”活动,即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接受与探究等方面的关系,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既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建设骨干序列,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区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使用、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师德素质、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骨干引领作用、辐射示范作用,积极配合区教研室、校人力资源部做好考核工作。

通过“传、帮、带”和“压、推、树”相结合,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让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师徒”结对,明确要求,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听课。对骨干教师是一种学习,一种促进,一种提高,又充分发挥本组骨干教师的带教和辐射作用。同时,备课组又给年轻教师压担子,树榜样,推年轻教师于教学、科研前沿,让他们工作有压力,学习有榜样,竞争有对手,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通过广泛深入地观课,促进行政、中层、两长与教师间的互动;通过师徒结队以名师推骨干、以骨干教师推新人,强化名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间的互动;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实现学科组教师间的互动;通过同济杯、学科的区教学评优和教改论坛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与教师群体的互动。大力推行的四互动活动,使不同阶段的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得到经验的分享和个性化的发展。

3.搭建教研平台,务实校本教研

教研活动重在正常开展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要实实在在地研究课堂教学微观领域经常面临的问题。研究课改后教材的教学特点、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次活动做到定主题、定主讲、定时间、定地点,内容要形成专题化、系列化,做到有计划、有记载、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同时要使用好《教研组活动记录》,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力求形成特色。各教研组要以创建学习型学科组为动力,把教研组努力建设成传播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思想的基地、教科研的基地和教师快速专业化成长的基地。

4.营造学习“沙龙”,拓展研修空间

学习沙龙活动旨在营造人文环境,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土壤。学习沙龙鼓励教师要有大境界,要有大胸襟,要有大视野,要有大追求,勇于展示自己,超越自我。教师每学期要精读一本教育名著,每月选读一本教学期刊,写好一篇读书笔记,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增加教学底蕴,经常撰写教育随笔,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使教学、教育更趋理性、更趋科学。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让自己重复昨天的故事,努力发掘教学智慧的增长点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产生一些新困惑,更会积累许多经验和教训,迫切希望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畅谈感想。从如何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到对教材处理、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剖析,老师们以一种轻松自由的方式,各抒己见。学习沙龙活动重在通过自由的研讨,碰撞思想的火花,意在启迪,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促进教师快速专业化成长。

5.丰富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分层、选修课和社团,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拓宽其科学眼界,增强解题能力及动手能力。一要认真组织好上级部署的各项学科竞赛,加强指导,精心组织,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二要积极做好校内各类竞赛活动的策划、组织和评定工作,做到周周有活动类竞赛,以此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丰富校园生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竞赛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与政教处、国际部、科技部通力合作,加强对艺、体、卫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积极为开展课外活动做好筹备工作,组织学生踊跃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好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其他特色教育,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借助校园主题教育月的文化节活动,营构浓厚的校园生活文化氛围,展示同学们的风采。通过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使有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相辅相成,显性与隐性德育功能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良好人格得到完善,使艺术特色、国际理解教育、科技创新成为我校品牌优势。

6.推进学科建设,把准五对关系

一要处理好学科建设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学科建设不能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必须高度重视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

二要处理好教学与德育的关系: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科教学这一主阵地来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德育与教学本身就唇齿相依,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德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校本学科教学课程与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整合。

三要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化实施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国家课程在校本化实施中利用、在利用中完善的辩证关系,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增效。

四要处理好培养名特优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关系:师资队伍建设是形成学科建设品牌的三大支柱的关键因素。要充分调动名特优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发挥名特优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核心作用。要积极鼓励教师成名、成才,形成特色风格。要树立青年教师是学科建设生力军的观念,发挥青年教师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推动青年教师参与品牌建设和课程建设,引导他们早日形成风格,培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后劲,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五要处理好学校部门与各教研组、备课组的关系: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在教研组。在各教研组大力开展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各部门必须充分注重对各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服务、支持、协调与合作;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各年级各备课组与教研组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做到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谋求效益的最大化。

    联动三类课程促进和谐发展

认真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从培养学生总体学力出发,做好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研发工作,使其与基础型课程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对三类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全面安排,加强整合,相互促进。一方面要积极开设与基础型课程有密切联系的拓展型科目,组织有关课题研究,使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更好起到深化、提升基础型课程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成果,使基础型课程更好起到对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三类课程过程中逐渐养成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思维的流畅性、应变的灵活性及生活、学习的独特性、认识问题的洞察性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性。

三类课程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发挥课程整体教育功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而高素质的师生,将会产生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最终也会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研究教学评估,建立评价新体系

教学评估是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手段,教学评估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坚持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端性考核相结合,稳定抓好绩效评定,建立教师工作实绩考评档案,综合工作总量、质量业绩、个人表现、社会评价等因素,科学公正测评教师工作实绩,为推行绩效工资提供可靠依据。教师的各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也纳入教师工作的整体评价之中,按照学校有关制度,与其绩效奖励、业务培训、年终考核、职称晋级、评优评先挂钩。

学校继续在学生、家长、教学(备课、听课、讲课、作业)和考试等方面完善以前的考评方法,从中吸取能较准确、客观反映教师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向上的评价方法,制定出科学的、积极的教学评价体系,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

  八.教学管理的机制建设

  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1预警机制

    ⑴教师课堂教学诊断

关注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指导扶持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及时诊断教学和教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尽快缩小差距

    ⑵学生作业量的控制

每班选取有代表性的三名学生,每周统计各门学科的作业量,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给年级组提出意见建议,平衡各学科的作业量,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⑶学生评教

每学期组织学生对班级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教学效果、作业布置与批改、分层辅导、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分档进行无记名评价,每班选取代表不同学力水平的五名学生,进行座谈。学生评教情况统计汇总后反馈给任课教师,反馈时注意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

    2约束机制

根据《教学常规暂行条例》,加强对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的过程管理,实行推门听课,并当堂检查备课笔记。教师发展中心和教研组采取平时抽查与期中、末集中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学常规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教学常规指标。

    3民主监督机制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教学管理、评价等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设立班长、学习委员与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的信箱等,校长室实行校长接待日,畅通民主渠道,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

    4激励机制

通过评选各类先进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制定《教职工教学事故处罚条例》,违规者由党总支、校长室对有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扣发绩效奖。通过奖优罚劣激励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

“人”是影响工作成效的核心因素。离开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各项工作都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教学质量也难以获得有效的保障。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时刻把队伍的素质提高放在首位。

    1新进教师、新班主任的岗前校本培训

新进教师8月中旬到校后,由校长室和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学生发展中心组织为期4~5天的培训,从学校文化、师德要求、教学常规、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也请优秀的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做经验介绍,使得新进教师进门就明确有关规定和成长目标,缩短适应期,较快进入角色。新进教师执教第一年配备师傅带教,引领、带动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三年以内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培养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给每一位三年以内青年教师安排同备课组的学科骨干教师结对,并对导师职责和青年教师职责做出明确要求。通过 “传、帮、带”和 “压、推、树”相结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助推青年教师位于教学、科研前沿,让其工作有压力,学习有榜样,竞争有对手,促进其成长。带教对于骨干教师也是一种学习,一种促进,一种提高。同时也能让备课组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3.加强骨干序列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为提升教师的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包括对自己优势劣势的分析、努力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及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等。教师发展中心要聚力帮助教师完善个人发展规划,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个体发展愿望,让教师按照自己的规划循序渐进,不断努力。

加强对区级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校级骨干教师的使用、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师德素质、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骨干引领作用、辐射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墙外开花墙内香”,“成人达己,成己为人”的良性生态。

建立青年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青年教师考核和学校教坛新秀、教坛能手的评比办法》,鼓励青年教师要有大境界,要有大胸襟,要有大视野,要有大追求,勇于展示自己,超越自我。每学期要精读一本教育名著,每月选读一本教学期刊,写好一篇读书笔记,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增加教学底蕴;认领一个项目,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参加一次论坛主题发言,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育随笔不让自己重复昨天的故事不断发掘教学智慧的增长点,早日破茧成蝶”。

    4建立以备课组、教研组为核心的研究型组织,务实校本教研

通过集体备课统一全年级教学进度,针对学科不同的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等制订具体而有侧重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要求做到:备课主题(备课组长确定)→个人钻研(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各抒已见)→形成个案(第二次个人备课)→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反馈与反思(教学叙事)。通过做到四要学情分析要透,钻研教材要深,教学环节要清,作业设计要精使备课过程真正成为一个严密的授课质量的控制系统力争每一堂课都扎实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坚实台阶。

各教研组要以创建学习型学科组为动力,把教研组努力建设成传播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思想的基地、教科研的基地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地。教研活动做到定主题、定主讲、定时间、定地点,内容要形成专题化、系列化,做到有计划、有记载、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认真总结经验,力求形成特色。

建立每2周组长例会和每月一次的教研组工作汇报制度,出台《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比方案》,明细《主题教研活动规范与流程》、《备课组集体备课标准》等有关教学研究的相关规定,每学期教师发展中心从选拔出的优秀备课组和优秀教研组中各选1个分别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展示,为其他教师提供规范有效的校本教研范例。

    .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

教师发展中心适时修订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教学要求的教师业务考核细则、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考核细则等,对教学教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学及管理质量。

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端性考核相结合,稳定抓好绩效评定,建立教师工作实绩考评档案,综合工作总量、质量业绩、个人表现、社会评价等因素,科学公正测评教师工作实绩,为推行绩效奖励提供可靠依据。教师的各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也纳入教师工作的整体评价之中,按照学校有关制度,与其绩效奖励、业务培训、年终考核、职称晋级、评优评先挂钩。

定《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奖励暂行办法》,每年列支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成果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奖励。在年度绩效考核中充分考虑教师在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职称评审和聘任中,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调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及管理质量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