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armony with Humanity

科研信息简报 2018年第四期

发布时间:2018-10-12  文章来源:  访问量:

【教育资讯·学术动态】

摘自:董宏建 胡贤钰《我国 STEAM 教育的研究分析及未来展望

近几年来,STEAM 教育已成全球教育领域的热词,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追捧。所谓 STEAM 教育,它不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 数学(Mathematics)五门学科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跨学科方式综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STEAM 教育起源于美国,我国前期的STEAM教育研究大多借鉴了美国经验且逐渐将其本土化。基于此,根据我国STEAM教育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图,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教育现状,就我国STEAM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如下展望:

1.在STEAM教育中注重发展

STEAM+ STEAM+就是“STEAM+各个学科”,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学科以及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等探究方式,让STEAM教育与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学科形态。STEAM+代表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帮助学生优化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STEAM+丰富了STEAM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跨学科发展。

. 关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STEAM

教育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与未来人才的STEAM 能力培养具有直接、广泛的联系。美国密切关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 STEAM 教育,但我国对这方面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培养学生的 STEAM 能力对国家大有裨益,需要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学校可以增设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学科的相关学位,研发优质的 STEAM 课程,培养具有 STEAM 素养的学生;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让学生在参加 STEAM 项目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 STEAM 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可以出台 对高等教育 STEAM 学科的支持、资助、保护政策,解决 STEAM 人才培养及就业的后顾之忧。

3.健全 STEAM 教育中的教师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职的 STEAM 教师,在学校进行 STEAM 授课的教师主要来自社会教育机构或国外高薪聘请,少部分由校内的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等科学课老师兼任,因此大多数 教师从事 STEAM 教育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对STEAM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可以进行职前培养, 即在现有的本科、研究生专业中增加 STEAM 教育课程,聘请国外优秀 STEAM 教师担任指导,让学生参与一定难度的STEAM项目,使其逐渐成长为 STEAM 教师;另一方面也可对现有的具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背景的优秀教师进行 STEAM 专业的系统培训,使其 STEAM 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4.在STEAM教育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STEAM教育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仅能为学生创建支持真实情景、支持信息获取、共享海量资源、实现多种交互功能的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全面关注学生的价值、能力、个性等的不断成长;还能通过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成经教师指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 STEAM 课程探索。

5.在STEAM 教育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STEAM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跨学科素养,因此传统的纸笔考试并不适合STEAM教育的过程性、结果性评价,而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基于情景的评价,除了考察学生为解决问题所运用的高层次思维,还考察学生基于情景做出解释 和决策的能力;②基于计算机的评价,一方面考察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学生接受评价时所承受的压力,故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③基于作品的评价,可以有效考察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各种内在品质。

(来源: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 u-D 合作教师脱产培训有效性提升研究”(项目编号: 15JDJYB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资讯·他山之石】

摘自:魏晓东 于 冰 于海波《美国 STEAM 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

STEAM 教育在风靡世界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2015 9 月,教育部发 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提出学校要探索 STEAM 教育。美国 STEAM 教育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很多推进措施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  加强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STEAM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跨学科融合。学生参与 STEAM 不是为了具有单一领域的素养,而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成为对全球化社会具有适应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将有关联的学科之间进行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学会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去转换各个学科间的知识,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等,从而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跨越话题去思考,从而理解学科间的联系。

(二)  创新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 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框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 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STEAM 教育倡导基于项目学习、体验式学习等 新的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 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为了推进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应大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三)  以问题为中心,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STEAM 教育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以项目和问题驱动学生探究,从而培 养学习者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综合素养。STEAM 教育强调将抽象知识回归生活情景,学生们通过解决一个个趣味性强、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去学习知识。通过“做中学”,实际体验操作过 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 STEAM 课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既可以探究连接电路等 简单问题,也可以探究制作机器人、飞机模型等复杂问题,还可以围绕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加以探索 和解决。

(四)  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大量研究表明协作学习形式比竞争学习和个别学习两种形式更能提高学习成绩( 赵建华,李克东,2000) STEAM 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迷你洗衣机,学生以组内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设计、开发、动手操作等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并且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五)  在科技教育中融入艺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STEM 教育中加入艺术,丰富了 STEM 教育的内涵。在我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教育越来越 成为教育的重头戏,重理工轻人文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艺术素养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需要从基础 教育阶段就开始。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艺术,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水平,增加对美的体验能力,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对美国 STEAM 教育的全面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把握 STEAM 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实践要求,掌握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态与趋势,跟踪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与热点,拓展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国际视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学科间仍存在较大壁垒,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需要 我们积极借鉴国际智慧加以分析破解。

在教育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美国 STEAM 教育势必会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需要以具体的课程教 学为载体,开发整合不同学科中内容相关的任务与活动,把 STEAM 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根据不同地 区的教育发展情况和外部环境,有针对性地谋划相应的改革和实践模式;还要加大师资培养与培训力度,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胜任 STEAM 教育的教学。总而言之,提升我国公民的学科综合素养,培养全面 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未来我国 STEAM 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7 年第 4 期 专题: STEAM 教育研究》)


【科研荐读】

编者按:撰写文献综述是教师研究的一项基本功。做过区级课题的老师都知道,区级课题申报以及区级个人课题结题都有文献综述撰写的要求。上海市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情报》杂志每年都联合举办教育情报综述征文活动,我们很多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为了让老师们了解和掌握文献综述撰写的方法,现特选取《教育教学文献综述的撰写》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教育教学文献综述的撰写

陈玉云,原载《教学与管理》20096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后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在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文献综述撰写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一、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研究者和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其撰写的主要关键点: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等有关信息,当然,并不是一一列举出所有关键点,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强调即可。

在撰写实践当中,这一部分内容经常被遗漏,为了强化这一部分撰写的要求,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与把握。

例一:《集体备课》文献综述的前言

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集体备课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在应用这一教研模式过程中,很多问题凸现出来。关于集体备课的讨论也日益激烈起来(以上提出了研究的需要)。为了使集体备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对国内现有的有关集体备课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集体备课的概念、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集体备课的争议、集体备课的研究动向等方面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提出了综述的范围)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意义、综述范围”。

例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的前言

《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开展了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原因、“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详尽的论述……

这篇文献综述的前言虽然简短,但扼要说明了研究现状及焦点问题。

例三:《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的前言内容

在以往发展性督导工作中,督导为学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解决困难、提高办学水平作出了不少有益学校发展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的好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督导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监督与指导、监督与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一定误区,督导服务工作在服务意识、方式方法上还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和改进。特别是在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督学如何从“居高临下”的“你做我评”转变为“全程服务”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创新(研究意义),为此,我们立足于上述督导实践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启动了《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旨在使发展性教
育督导工作能更好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研究目的)。为了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们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如何形成督导服务观、如何确立督导服务观、
怎样践行督导服务观”等研究思路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范围),现将主要文献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综述范围。

从以上三个写作案例可以看出,前言部分撰写的内容主要依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凸现了“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要求。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你研究的需要,对专题研究的内涵、撰写意图作简单阐述。

二、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认为可以按以下几种形式去撰写: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

可按发展阶段综述

可按不同主题(问题)进行综述

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撰写格式,这一部分关键是要阐明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预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你对这些研究的简单评述。这一内容是文献综述的主干,如何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一部分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如:在文献综述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介绍一个作者的观点,然后是另外一个作者,接着又是下一个作者……那么如何来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那就是要学会使用简单的连接词。

1.串联观点相似的词语

也是, 另外, 再者, 同样地……

例如:《区域学校自主评价的行动研究》课题中的“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讨论”:

关于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侧面作出了阐释。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即将学校自主评价与行动研究联系起来, 认为学校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如:卡瑞和吉米斯(Carr& Kemmis)将行动研究定义为参与者自我反馈的调查过程, 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更为合理和正当, 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情境,而学校自主评价就是根据这样一种理念建立起来的。戴林·哈蒙德(Darling 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他将学校自主评价视为一种行动研究的过程……

分析:“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有关主题研究的观点可能很多,你不能把所有观点都罗列出来,可以把较为突出的观点写出来进行分析即可;“戴林·哈蒙德(Darling 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这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连接句,可以看出文中很自然地用了“也”连接词。

2.串联不同观点的词语

然而,相反地,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如此……

例如:“校外教育”研究:

“校外教育”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其内涵界定多种多样。多数学者认为:“校外教育”就是在学校以外发生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学生在体育、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教育娱乐活动。然而沈明德在他主编的《校外教育学》中却认为,“‘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分析:多数学者认为……对多数相同观点的内容进行概括;“然而……”表示转折,突出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或声音。

3.作者本人观点的表述

可以贯穿在文献的主题部分,在叙述每个问题或观点之后,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谓本人观点其实就是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对文献进行总结、评述。

例如:

……综合及比较以上不同的各种界定,笔者认为“校外教育”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达成共识:(1)“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2)“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3)“校外教育”对中小学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再如:

……由上所述,纵观各国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不难看出,这些目的、目标的表述虽然差别不大,但是若从深层意义加以考虑和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4.一些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上)…(广度上)…(有争论的问题)…等等。

这些句型实际上是告诉你的读者你对资料是做过分析的。另外,你还可以使用“明确地”,“通常地”或者“一般地”这样的字眼来表明某一学者研究的程度,或者使用“因此”,“也就是说”,“比如说”等字眼来举例。这样就可以保证你是在对资料进行总结,而非简单地描述在你所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成果。

三、总结部分

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例一:《对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模式的研究》中的综述内容

综观上述研究,国内外教育管理学界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肯定已有的研究)。但是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或讨论……等等。并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的理论深度相对不够,没有在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述,比如:制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等。(点出研究的不足)

点评:作者较好地做出了批判性总结。

例二:《校外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以上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校外教育”的建设及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肯定已有研究)但是他们的思考都较偏向于“校外”这个活动区域,没有联系到学校教育来考虑“校外教育”。(点出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开展“校外教育”,必须还要依靠学校教育。尽管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的特质,但是两者在对学生教育这个前提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点评:作者不但作出评判性总结(既肯定又点出不足),对此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四、参考文献部分

参考文献部分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撰写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这里主要根据实践中易犯的错误,提出了要注意的事项。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并且格式要规范。

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期刊一般限定在20条以内,最多不能超过30条,不是越多越好;时间上资料以3-5年为宜,也不是时间越久远越好。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人物的观点等。


【本期研修】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

袁利平,张欣鑫

(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STEAM 教育是美国率先倡议发起的一种由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 、艺术( Art) 、数学( Mathematics) 等多学科融合的综 合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近两年,STEAM 教育大潮以其高度的跨学科特征受到全球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教育 理念和教学体系。2016 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 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 :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创客空间’建设,探索 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信息 意识与创新意识。”同年,我国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出中国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与蓝图,勾勒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形象,树立起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航标。那么,如何积极实践 STEAM 先进的教育模式,大力融合 STEAM 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而探索出能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未来之路,是我们教育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的必要性

STEAM 教育变革了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开创了科学技术教育的新型课程,开辟了综合创新人才教育的新范式,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相继开展的教育形式,STEAM 教育在中国也雨后春笋般 发展起来。但是 STEAM 教育作为舶来品,在中国 发展与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因此,STEAM 教育与作为 21 世纪全球人才培养共同目标和中国学生发展终极目标的核心素养间的对接,是 STEAM 教育在世界各国及中国朝良好态势发展与核心素养充分落地的必然趋势,用具有全球共同性的教育目标指引STEAM 教育的发展,才有可能促进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达到教育效果的双赢甚至多赢。

(一)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是全球化和信息化

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全球化与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给予了各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交流与学习 的契机与平台,各国在事务间的相互联通、相互认 同与经验的借鉴分享,在教育领域体现的尤为明 显。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把这种现象概要为“世 界经济的结构转型”,并阐明其主要是“交往关系和交换关系超越了国家的界限”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终结状态”。美国在 1986 年率先发起 STEAM 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美国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培养技术与艺术兼备的人才,并将 其看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其他欧洲大国如英国、德国、法国等都相继制定了 STEAM 教育的政策,一时间 STEAM 教育方兴未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速发展,中国的 STEAM 教育也从萌芽阶 段发展到初步发展阶段。STEAM 教育模式是美国 根据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将其原封 不动地“移植”到中国,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而且 STEAM 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越来越昭示出 STEAM 教育本土化与因地制宜的诉求。核心素养作为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与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各国在 21 世纪对人才培养的共同 诉求,核心素养在中国的发展则蕴含和体现了中 国的文化背景、教育国情与人才培养的愿景,因此,将 STEAM 教育与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对接是促使 STEAM 教育适应中国“水土”的良方。我们必须要依据本国实际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对 STEAM 教育这一舶来品进行借鉴与创造性的转化。“如果某种特定的文化仅仅从另一种文化中吸收一些特殊的材料,而没有把握它的核心实质和本真形式的意愿或能力,那么二者间富于成果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就不会真正实现,充其量不过是在表面上借取一些个别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不可能转化成真正的生成能力或动力。”因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 STEAM 教育,就要求我们在深刻理解 STEAM 教育本质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作为推进 STEAM 教育的指南针,而不必拘泥于 STEAM 教育固有的形态,得其意而忘其形,将核心素养与 STEAM 教育进行高度融合与无缝对接,并适时对其进行革新与转化。在借鉴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理性,避免锐意革新的自我迷失,重视本土文化再造意识 是教育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中发展的内在要求。

 ()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是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自然科学产生以前,中国与西方各国均以人文教育为主。自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博弈在所难免,最终科学在教育领域占据了上风,人文教育逐渐走向边缘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工业革命 4.0 时代的社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不但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智能化的科技社会也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科学发展历史,科学技术不但使现代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现实,而且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提出了带有科技理性(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意味的规划与控制,这意味着人类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趋向技术化的发展。无疑科学技术在整个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也 滋长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从而导致人文文化的欠缺与式微,造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对垒与冲突。在某种程度上,科学与人文的探究终究只是人与世界联系的单个维度,未曾达到对这种关系的整体把握,也失去了对世界观察的全方位感和立体感,因此需要时时从对方身上 汲取“养料”,以补充自己的不足。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与更新,逐渐意识到二者价值互补的重要性,表现出融合的意向。对于教育而言,促进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文化教育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是其功能所在,也是目前和未来努力 的方向,教育承担着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人文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重任。同时,科学与人文可以看做是学习者在生活实践当中所获经验的呈现与表达。学习者是一个完整的人,理应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完整而全面的生活,只有在完整的生活当中进行实践,才能获得完整的经验。科学性的经验和人文性的经验都是“完整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培养促进这二者融合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教育实情为学生制定的发展蓝图,期望学生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 全面发展,这就使得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与联通就 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新媒体联盟发表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 2015 地平线报告( 基础教育版) 》指出:“STEAM 教育的设计理念是所有学科都能而且应该要彼此关联,这样学生才能够对真实世界获得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认知”。

STEAM 教育既包含科学技术学科,又兼顾人文艺术学科,在传统相互分离、各成体系的学科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说 STEAM 教育是学科知识融合的典范,它能够给予 学生完整的世界体验,又满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的本质要求。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 与融合是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人文修养 与积淀的渴求与诉求,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的融合不但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协同发展道路的枢纽,更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合理范式。

(三)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是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现实的必然要求

教育目标是对教育结果的预期,具有理想性与超前性,是对教育期望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说教育目标具有未来指向性。但是,人们在设定教育目标时往往只注重其理想性,在现实的教育过程 中往往难以落实,教育目标不应当只成为“哲学性 的陈述”,它必须落实到课程中才能完成它的使命。核心素养既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课程是学校教育最有效的实现途径,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作为依托来进行落实。核心素养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综合性目标,而 STEAM 教育也是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 并付诸实践的一项教育尝试与探索。STEAM 之所以能够成为综合性教育理念,是因为 STEAM 教育 所包含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之间存在结构上的顺序关系,在人们分析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各自作用,在 STEAM 教育中,科学支持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 技术与工程支持人们根据社会需 求改造世界; 艺术帮助人们以美好的形式丰富世界; 数学则为人们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 人们只有在拥有了技术的前提下才可以理解科学,只有在理解了艺术和数学之后才能从事工程的研究与开发,也就是说 STEAM 与核心素养具有课程应该具备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因此,以 STEAM 课程为载体,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实,在逻辑与现实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而 STEAM 教育也“充分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包括不同认知能力水平、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甚至是残疾学生等有特殊需求的 学生”。核心素养为 STEAM 课程提供强大有力的思想武器,STEAM 为核心素养的落地与渗透提供载体支撑,为核心素养的真正实现提供母体,这不仅仅是教育目标与课程彼此完善、相互统一的需要,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对话,促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

对接的可能性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是美国与包括中国在 内的世界上其他国家为了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 需求与挑战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二者在人 才观、创新观与知识观上等诸方面具有契合点,这 为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提供了可能,也为 STEAM 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提供了方式。

(一)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秉持未来指向的人才观

未来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未来学被比喻为 人类探索未来发展的‘望远镜’”。在未来社会中,人类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未知与挑战,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具备哪些核心或关键素养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这一教育问题,已然在各国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在这一国际浪潮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其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描摹出了未来的人才所具备的关键素养。这些关键素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当下社会获得全面的发展,更能够让他们迅速适应未来社会。21 世纪的学生在遥远而逐步逼近的未来社会中,或 许会从事许多现阶段完全不存在的工作,培养学 生的未来素养能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与学习打下 坚实的基础。“当我们谈‘素养’时,我们所谈的是‘人才’, 即作为财富重要的生产者与创造者的人,人蕴涵着潜能,教育将潜藏的财富挖掘出来: 要让像‘财富’一样埋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 挥出来。”未来社会需要综合化、全面化的人才,而具备单一技能与知识的人恐怕难以在未来社会当中立足,更不用说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多 的幸福感,STEAM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未来综合性 人才的教育模式与教育趋势,旨在为未来的科技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这与核心素养所秉持的未来人才观不谋而合。未来人才观的确立不是主 观臆想,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以过去的历史与当 前的现实为基础才得以产生的。世界的变化日新 月异,教育以及教育观念也必须要转向未来,把发展教育的参照由现实转向现实与未来并重。教育 要承担起培养未来人才的重担与责任,为学生打 点好通向未来的行装,架起从现实迈向未来的桥 梁,并充分发挥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跟随 时代的节奏与步伐并未雨绸缪地为未来的社会做 准备,是各个国家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所秉持的共同的人才观,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二者的对接与融合提供可能性并指明了方向。

(二) STEAM 与核心素养坚持培育创新素养的教育观

“创新”是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 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 21 世纪教育现代化 的方向。人类社会若是没有创新,发展也就无从 谈起,人类社会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向工业化的现 代社会再到如今信息化的社会迈进,在此意义上,“‘创新’具有社会的和历史的独特性,不存在一个 具有历史连贯性的创新定义”。如今我们重视学生的创新,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照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创新是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素质。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社会与后现代 社会,人们需要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素养去适 应这些快速、显著的变化,其中以“创造性”为核心 的创新素养作为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环境的重要条 件,得到了国际与国内社会的普遍认同。培养学 生创新,不仅仅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要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综合的创新素养。由此,我们可将创新素养定义为: 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需 品格和关键能力。非常规的教育思维与理念对学生创新素养的 培养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STEAM 独树一帜的教 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学科的分化与隔离,对学科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对课程进行创新设计,可以说 STEAM 教育对于学生创 新素养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STEAM 教育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思考都是独 特的,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的 环境与平台。无独有偶,核心素养同样也强调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对各个领域的人 才都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创新”亦成为一种新的 国家共识,且正在积极转化为统一的全球行动,只有依靠各领域、各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才能摩擦出智慧与创新的火花,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判断新事物与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因而,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具有契合的节点。

(三)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强调情境实践的知识观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在国际社会的 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对知识的认知 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思考教育的 方式与方向。“人类的知识今天在数量上浩如烟 海,像‘通天图书塔’一样无所不有,而且它还在以 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以至于任何一个孩子也不可 能……像他的父辈和祖辈那样,生活在同一个类 型的世界上,孩子们要面临着要从根本上与过去 决裂的情况,人们必须培养他们适应尚不了解的 未来。”人的生活和低等动物所不同,是人 具有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 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 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人的生命与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虽不可能学到所有 的知识,但是却可以将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转化 为相应的技能,而“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却恰好忽视了这一学习的核心含义,忽视了对学生实 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在这种教育模 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使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学校教育应当做的就是将学生当成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者,学生要用既有的知识经验与技巧能力,去应对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去解决一个尚未真正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核心素养关 涉到不仅‘知晓什么’,而且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的问题。” STEAM 教育就是基于项目式的学习,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对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均有所提升。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在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达成了共识,这种富有情境性的实践知识观不仅仅是在教育过程践行中“授之以渔”的重要体现,更是今后知识教育进行转型的方向。

三、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的路径

基于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是建立 在其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础之上的,二者的有机对接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情境的设计与多元的评价三方面进行,以此实现二者的价值 互补并兼顾 STEAM 教育的核心目标与核心素养 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品格与能力。

(一)    促进学科融合,开发主题课程

核心素养在落实阶段的最大争议就是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问题。学科相互融合并非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错综复杂的交叉融合关系。学科融合是解决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分离的有效途径,但是学科间的融合也是有条件的,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明确各个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要求学生所 要具备的学科素养,并对学科内容及其内部结构 进行深入了解是学科融合的前提; 根据所有的融 合科目设置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课程主题,并对这些主题进行过滤与筛选是学科融合与主题课程开发的关键步骤; 根据确定的主题对各学科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抽离,进行内容的排列与整合,完成主题课程设置是从课程方面进行对接的最终程序。主题式的课程与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与个性化的建构,通过有意义的课程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科学人文素养。主题课程的设置借助 STEAM 课程这一形式并将其进行适当的改良,一方面,能够将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具有高度学习动机的情境中多接触与主题相关的个领域的知识,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兼顾学科素养; 另一方面又能够将课程形式与学科内容无缝衔接,实现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

() 创造真实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教育中,知识被视作不可侵犯的圣物,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认真打磨并精心包装过的,“脱离了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知识成为分离的、孤立的量”。20 世纪惰性知 识( Inert Knowledge) 这一概念被提出,通过教师的 讲授和学生刻意地记忆,惰性知识完全可以储存于人脑之中,但它却只是孤立抽象的知识,是一种 “有形”的知识,学习者不能充分调动和利用这种 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学习者必须掌握 “无形”的知识,掌握在生活实践中能够解惑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地从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相关知识。 STEAM 教育最独特的优势就在于基于项目的 情境式学习,通过项目设置与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本 质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品质与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才能够实现,因此,在主题课程中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某一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合作,将已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品格。

(二) 融合多元文化,发展多元评价

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均秉持科学教育与人 文教育并重的价值观。科学与人文所属不同的学科,也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科目为 代表的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诞生于美国的 STEAM 教育与作为全球共同具有发展理念的核心素养也分属不同的文化圈,将二者在课程当中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元 文化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体验,使得 STEAM 教育与 核心素养的融合真正在学生身上得以发挥作用。 我国的教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终结性评 价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完结性的评价,但在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下,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 评价并不是单一的评价手段就能够完全概括的。美国的STEAM 教育将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 区分开来,力求对学生进行准确公正的评价,核心 素养与 STEAM 也应当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对接与借鉴,在多元文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利用环境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发挥动手能力将自己所学内容转化为学习成果,并利用这一成果进行相互评价,改变传统教师垄断评价这一现象,在评价过 程中发展学生的各项素养与能力。

总之,STEAM 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各国 STEAM 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还在进一步的探索过程当中。STEAM 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 STEAM 教育在世界各国和我国的落地生根与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二者在对接、联通与融合过程中定会有些许的不适应,真正的对接还要在 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才能得以实现。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9 月)

本期责任编辑:刘君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