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34-11同济二附中2019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摘录)
发布日期:2020-08-25   来源: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同济二附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2019学年版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和立足社会的生命线。不断进行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对于更新教学观念、开展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力、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等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抓实各级计划,追求工作条理性

       二.加强教学预警,构建教学反馈体系

学校筹备成立以校长室、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的 “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和以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定期进行年级或班级学科教学质量的抽查,分析评议教学成效。通过校内专项视导,以听课、师生座谈、召开分析会、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籍此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拟订改进措施,向不同管理层与教师本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平时保证教学反馈渠道的畅通,通过校长信箱、校园网站留言、问卷调查、家长委员会、教师教学工作分析会等渠道,听取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映,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关注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指导扶持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及时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尽快缩小差距

对在教学检测中教学质量有明显差距、教学环节有明显失误的教师,由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和与其面谈和随堂听课,了解教学过程情况,商讨对策,并由教研组长跟踪督查。对质量检测中连续出现质量滑坡的学科老师,由分管校长和教务主任牵头,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成员全体参与,对其学科教学进行质量会诊,全面剖析,分析原因,限期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负责对其进行教学全过程的随机检查和监督。每一节课的教案必须由教研组长审阅后再进入课堂,对其教学资料、学生作业也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上课和作业批改情况评出等级并及时与其沟通反馈,使其教学工作的外在环节显性运行。

       三精细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要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比创新更为重要。常规教学工作要夯实环节”做到“清”和“化”。“五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清”即:堂堂结、日日结、周周结、月月结。“化”即:教学工作的程序化、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通过对各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过程化管理,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检查和研究,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

 1.落实集体备课,实现优势互补

 2.完善听课互评,促进学习交流

3.优化作业设计,减负增效双赢

4.做实提优补差,扬其长补其短

5.重视考试分析,加强教学诊断

       .学段教学系统化,年级管理重点化

       五.致力学科建设,注重内涵发展

1.举办“同济杯打造课堂文化

2.建设骨干序列,实现可持续发展

3.搭建教研平台,务实校本教研

5.丰富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6.推进学科建设,把准五对关系

       六联动三类课程促进和谐发展

认真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从培养学生总体学力出发,做好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研发工作,使其与基础型课程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对三类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全面安排,加强整合,相互促进。一方面要积极开设与基础型课程有密切联系的拓展型科目,组织有关课题研究,使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更好起到深化、提升基础型课程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成果,使基础型课程更好起到对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三类课程过程中逐渐养成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思维的流畅性、应变的灵活性及生活、学习的独特性、认识问题的洞察性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性。

三类课程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发挥课程整体教育功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而高素质的师生,将会产生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最终也会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七.研究教学评估,建立评价新体系

教学评估是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手段,教学评估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坚持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端性考核相结合,稳定抓好绩效评定,建立教师工作实绩考评档案,综合工作总量、质量业绩、个人表现、社会评价等因素,科学公正测评教师工作实绩,为推行绩效工资提供可靠依据。教师的各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也纳入教师工作的整体评价之中,按照学校有关制度,与其绩效奖励、业务培训、年终考核、职称晋级、评优评先挂钩。

学校继续在学生、家长、教学(备课、听课、讲课、作业)和考试等方面完善以前的考评方法,从中吸取能较准确、客观反映教师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向上的评价方法,制定出科学的、积极的教学评价体系,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

   八.教学管理的机制建设

   九.师资队伍建设

“人”是影响工作成效的核心因素。离开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各项工作都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教学质量也难以获得有效的保障。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时刻把队伍的素质提高放在首位。

       1新进教师、新班主任的岗前校本培训

       2三年以内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培养

       3.加强骨干序列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立以备课组、教研组为核心的研究型组织,务实校本教研

       十.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

教师发展中心适时修订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教学要求的教师业务考核细则、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考核细则等,对教学教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学及管理质量。

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端性考核相结合,稳定抓好绩效评定,建立教师工作实绩考评档案,综合工作总量、质量业绩、个人表现、社会评价等因素,科学公正测评教师工作实绩,为推行绩效奖励提供可靠依据。教师的各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也纳入教师工作的整体评价之中,按照学校有关制度,与其绩效奖励、业务培训、年终考核、职称晋级、评优评先挂钩。

定《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奖励暂行办法》,每年列支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成果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奖励。在年度绩效考核中充分考虑教师在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职称评审和聘任中,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调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及管理质量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