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方案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2019年度)
一、背 景
进入21世纪后,科技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逐渐加快,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同时对承担着教育教学重任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在这样的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有意义的问题都不是确定和狭窄的,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单一的学科透镜都不能充分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在解释现实问题时已经力不从心,教育教学活动日益成为一种“跨学科”的体验。要想成为今天世界的成功参与者,个体就需要具备一系列复杂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必须养成善于思索、勤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是具备一种跨学科思维。另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许多教师的知识阈限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现实需求。另外,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倾向也使得部分教师感到不是很适应。所以,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教研活动如专业引领、教改沙龙、自我反思等开始出现。这些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它们多是在同一学科内进行的,缺少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这种单科性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逐渐趋于弱化。鉴于此,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在影响教师成长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的原有的教研模式就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与重新组合,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校本研修”,实现多学科联合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和思维的复合人才,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指导思想
本方案的实施,将以学校理工特色高中培养具备“人文涵养、理工成才”潜质的高中学生办学目标为依托,以 “问题解决”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学校 《以STEAM教育为核心的理工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实施纲要的发展规划,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新组建的学科组开展跨学科研修为载体,以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促进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创新教研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的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实施目标
方案实施的总目标:
依托理工特色高中项目建设,组建新的学科组,探索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研修模式,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构建与“STEAM教育”相匹配的有效校本研修形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培养具备“人文涵养、理工成才”潜质和“STEAM素养”的中学生。
具体目标:
1、开展跨学科校本研修,探索跨学科研修基本模式;
2、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跨学科校本研修和经验分享,提升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
3、探索“T”型教师的培育途径,努力培育一支“精进、拔尖、特长”的理工高中教师队伍;
4、形成一批固化的成果,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四、实施策略
所谓跨学科教研活动,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大小不一的灵活的教学研究组,形成新的伙伴关系,围绕某一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和课后反思研究。在跨学科教研活动中,各学科教师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在对话和交流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方案是实施策略为:
1、以课题研究引领,推进方案实施,驱动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研、修”一体化的校本研修;
2、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策略,推进方案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前行;
3、以“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学生 “STEAM素养” 的培育为项目研究为载体,开展“特长教师”培养的探索和研究。
五、实施措施
1、打破原有的以学科背景为主的学科教研组,重新组建跨学科组,探索中学跨学科教研模式。
理科组(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信息);
文史哲组(语文、政治、历史);
外语组(英语、德语、对外汉语);
艺体组(音乐、美术、体育)。
确立新学科组的召集人,每学科更换一次。每位召集人针对本学期的跨学科教研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和活动主题,并根据方案开展跨学科研修活动。
2、以“问题研究”、“同课异构”和“主题论坛”为主要策略构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共同探索和分享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探索和实践的经验;研究教师共生发展策略;推动课程横向整合研究,推进跨学科方式的教学研究;多学科交融,合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3、成立课题研究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策略,立足学校实际,寻找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提炼出每一阶段的“主题问题”,并围绕主题问题设计一系列的研修活动,夯实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探索和研究的基础理论。
4、成立探索实践组,以一年一度的“同济杯”教学大奖赛为抓手,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策略,制订探索实践方案,研究评价细则,开展探索实践活动,总结探索实践成果。每次的实践探索都以“聚焦课堂、解决核心问题”为主旨,采用螺旋循环上升的探索模式,稳步推进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以“创新实验室”为载体,培育“T型”教师,满足特色创建的师资需求。依托“3S技术应用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STEAM创意空间”六大创新实验室,以学生探究为主、以实践体验为主、以生成性为主,基于理工项目,实践探索旨在培育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个性化、体验式、综合性”培育路径。
6、建立健全跨学科教研制度,有条不紊开展跨学科研修活动。如:跨学科教研活动主题的确定制度;跨学科研修活动时的对话交流制度(教师轮流做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确定教师完成基本任务制度,帮助同组教师共同备课;确定跨学科听课制度,并执行“听后交流评议”的操作规范等。规范教师的学习和交流行为,杜绝在跨学科研修活动时的磨洋工的现象,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得教师在活动中非常配合,进行磋商,不断进步。
7、建立健全跨学科教研的评价制度。 在跨学科研修评价方面,将根据每位教师参与跨学科研讨的次数和跨学科听课、备课、评课、沙龙或论坛的次数按照权重进行量化计算,鼓励教师发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论文,并提供相应的绩效奖励。
六、组织保障
跨学科教研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数教师共同参与、自愿参与、主动参与。所以,跨学科教研活动的管理和传统的教研管理应该有所不同。
在管理过程方面,与传统的教研管理模式相比,跨学科协作教研活动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整个学校的跨学科教研管理,行政上由校长室负责牵头,教师中心具体分管组织工作。
1、组织保障
成立领导组和项目工作组,确保本方案的顺利实施。
(1)领导组:
组 长 陆 杰
副组长 刘 洁 车文波 蒋丰佩
(2)项目组:
活动管理组
组长:高福如
成员:刘华芳 刘诗苑
课题研究组
组 长 刘君若
成 员 教研组长 骨干教师
实践探索组
组 长 高福如
成 员 教研组长 骨干教师
“T”型教师培育组
组 长 蒋丰佩
成 员 创新实验室成员 骨干教师
2、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以保障跨学科研修活动的开展、课题研究、“同济杯”教学大奖赛、“理工联盟建设”、“创新实验室”、“理工月”开放活动、方案成果固化等所必需的经费支持。